kubernetes中文手册
  • 前言
    • 序言
  • 云原生
    • 云原生(Cloud Native)的定义
    • 云原生的设计哲学
    • Kubernetes 的诞生
    • Kubernetes 与云原生应用概览
    • 云原生应用之路 —— 从 Kubernetes 到云原生
    • 定义云原生应用
      • OAM
        • Workload
        • Component
        • Trait
        • Application Scope
        • Application Configuration
      • Crossplane
    • 云原生编程语言
      • 云原生编程语言 Ballerina
      • 云原生编程语言 Pulumi
    • 云原生的未来
  • 快速入门
    • 云原生新手入门指南
    • Play with Kubernetes
    • 快速部署一个云原生本地实验环境
    • 使用 Rancher 在阿里云上部署 Kubenretes 集群
  • 概念与原理
    • Kubernetes 架构
      • 设计理念
      • Etcd 解析
      • 开放接口
        • CRI - Container Runtime Interface(容器运行时接口)
        • CNI - Container Network Interface(容器网络接口)
        • CSI - Container Storage Interface(容器存储接口)
      • 资源对象与基本概念解析
    • Pod 状态与生命周期管理
      • Pod 概览
      • Pod 解析
      • Init 容器
      • Pause 容器
      • Pod 安全策略
      • Pod 的生命周期
      • Pod Hook
      • Pod Preset
      • Pod 中断与 PDB(Pod 中断预算)
    • 集群资源管理
      • Node
      • Namespace
      • Label
      • Annotation
      • Taint 和 Toleration(污点和容忍)
      • 垃圾收集
    • 控制器
      • Deployment
      • StatefulSet
      • DaemonSet
      • ReplicationController 和 ReplicaSet
      • Job
      • CronJob
      • Horizontal Pod Autoscaling
        • 自定义指标 HPA
      • 准入控制器(Admission Controller)
    • 服务发现与路由
      • Service
      • 拓扑感知路由
      • Ingress
        • Traefik Ingress Controller
      • Kubernetes Service API
        • Service API 简介
    • 身份与权限控制
      • ServiceAccount
      •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(RBAC)
      • NetworkPolicy
    • 网络
      • Kubernetes 中的网络解析 —— 以 flannel 为例
      • Kubernetes 中的网络解析 —— 以 calico 为例
      • 具备 API 感知的网络和安全性管理开源软件 Cilium
        • Cilium 架构设计与概念解析
    • 存储
      • Secret
      • ConfigMap
        • ConfigMap 的热更新
      • Volume
      • 持久化卷(Persistent Volume)
      • Storage Class
      • 本地持久化存储
    • 集群扩展
      • 使用自定义资源扩展 API
      • 使用 CRD 扩展 Kubernetes API
      • Aggregated API Server
      • APIService
      • Service Catalog
    • 多集群管理
      • 多集群服务 API(Multi-Cluster Services API)
      • 集群联邦(Cluster Federation)
    • 资源调度
      • 服务质量等级(QoS)
  • 用户指南
    • 用户指南概览
    • 资源对象配置
      • 配置 Pod 的 liveness 和 readiness 探针
      • 配置 Pod 的 Service Account
      • Secret 配置
      • 管理 namespace 中的资源配额
    • 命令使用
      • Docker 用户过渡到 kubectl 命令行指南
      • kubectl 命令概览
      • kubectl 命令技巧大全
      • 使用 etcdctl 访问 Kubernetes 数据
    • 集群安全性管理
      • 管理集群中的 TLS
      • kubelet 的认证授权
      • TLS Bootstrap
      • 创建用户认证授权的 kubeconfig 文件
      • IP 伪装代理
      • 使用 kubeconfig 或 token 进行用户身份认证
      • Kubernetes 中的用户与身份认证授权
      • Kubernetes 集群安全性配置最佳实践
    • 访问 Kubernetes 集群
      • 访问集群
      • 使用 kubeconfig 文件配置跨集群认证
      • 通过端口转发访问集群中的应用程序
      • 使用 service 访问群集中的应用程序
      • 从外部访问 Kubernetes 中的 Pod
      • Cabin - Kubernetes 手机客户端
      • Lens - Kubernetes IDE/桌面客户端
      • Kubernator - 更底层的 Kubernetes UI
    • 在 Kubernetes 中开发部署应用
      • 适用于 Kubernetes 的应用开发部署流程
      • 迁移传统应用到 Kubernetes 中 —— 以 Hadoop YARN 为例
      • 使用 StatefulSet 部署用状态应用
  • 最佳实践
    • 最佳实践概览
    • 在 CentOS 上部署 Kubernetes 集群
      • 创建 TLS 证书和秘钥
      • 创建 kubeconfig 文件
      • 创建高可用 etcd 集群
      • 安装 kubectl 命令行工具
      • 部署 master 节点
      • 安装 flannel 网络插件
      • 部署 node 节点
      • 安装 kubedns 插件
      • 安装 dashboard 插件
      • 安装 heapster 插件
      • 安装 EFK 插件
    • 生产级的 Kubernetes 简化管理工具 kubeadm
      • 使用 kubeadm 在 Ubuntu Server 16.04 上快速构建测试集群
    • 服务发现与负载均衡
      • 安装 Traefik ingress
      • 分布式负载测试
      • 网络和集群性能测试
      • 边缘节点配置
      • 安装 Nginx ingress
      • 安装配置 DNS
        • 安装配置 Kube-dns
        • 安装配置 CoreDNS
    • 运维管理
      • Master 节点高可用
      • 服务滚动升级
      • 应用日志收集
      • 配置最佳实践
      • 集群及应用监控
      • 数据持久化问题
      • 管理容器的计算资源
    • 存储管理
      • GlusterFS
        • 使用 GlusterFS 做持久化存储
        • 使用 Heketi 作为 Kubernetes 的持久存储 GlusterFS 的 external provisioner
        • 在 OpenShift 中使用 GlusterFS 做持久化存储
      • GlusterD-2.0
      • Ceph
        • 用 Helm 托管安装 Ceph 集群并提供后端存储
        • 使用 Ceph 做持久化存储
        • 使用 rbd-provisioner 提供 rbd 持久化存储
      • OpenEBS
        • 使用 OpenEBS 做持久化存储
      • Rook
      • NFS
        • 利用 NFS 动态提供 Kubernetes 后端存储卷
    • 集群与应用监控
      • Heapster
        • 使用 Heapster 获取集群和对象的 metric 数据
      • Prometheus
        • 使用 Prometheus 监控 Kubernetes 集群
        • Prometheus 查询语言 PromQL 使用说明
      • 使用 Vistio 监控 Istio 服务网格中的流量
    • 分布式追踪
      • OpenTracing
    • 服务编排管理
      • 使用 Helm 管理 Kubernetes 应用
      • 构建私有 Chart 仓库
    • 持续集成与发布
      • 使用 Jenkins 进行持续集成与发布
      • 使用 Drone 进行持续集成与发布
    • 更新与升级
      • 手动升级 Kubernetes 集群
      • 升级 dashboard
    • 扩展控制器
      • OpenKruise
        • 原地升级
    • 安全策略
      • 开放策略代理(OPA)
      • 云原生安全
  • 服务网格
    • 服务网格(Service Mesh)
    • 企业级服务网格架构
      • 服务网格基础
      • 服务网格技术对比
      • 服务网格对比 API 网关
      • 采纳和演进
      • 定制和集成
      • 总结
    • Istio
      • 使用 Istio 前需要考虑的问题
      • Istio 中 sidecar 的注入规范及示例
      • 如何参与 Istio 社区及注意事项
      • Istio 免费学习资源汇总
      • Sidecar 的注入与流量劫持
      • Envoy Sidecar 代理的路由转发
      • Istio 如何支持虚拟机
      • Istio 支持虚拟机的历史
    • Envoy
      • Envoy 的架构与基本术语
      • Envoy 作为前端代理
      • Envoy mesh 教程
  • 领域应用
    • 领域应用概览
    • 微服务架构
      • 微服务中的服务发现
      • 使用 Java 构建微服务并发布到 Kubernetes 平台
        • Spring Boot 快速开始指南
    • 大数据
      • Spark 与 Kubernetes
        • Spark standalone on Kubernetes
        • 运行支持 Kubernetes 原生调度的 Spark 程序
    • Serverless 架构
      • 理解 Serverless
      • FaaS(函数即服务)
        • OpenFaaS 快速入门指南
      • Knative
    • 边缘计算
    • 人工智能
    • 可观察性
  • 开发指南
    • 开发指南概览
    • SIG 和工作组
    • 开发环境搭建
      • 本地分布式开发环境搭建(使用 Vagrant 和 Virtualbox)
    • 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
    • client-go 示例
      • client-go 中的 informer 源码分析
    • Operator
      • operator-sdk
    • kubebuilder
      • 使用 kubebuilder 创建 operator 示例
    • 高级开发指南
    • 社区贡献
    • Minikube
  • 社区及生态
    • 云原生计算基金会(CNCF)
      • CNCF 章程
      • CNCF 特别兴趣小组(SIG)说明
      • 开源项目加入 CNCF Sandbox 的要求
      • CNCF 中的项目治理
      • CNCF Ambassador
    • 认证及培训
      • 认证 Kubernetes 服务提供商(KCSP)说明
      • 认证 Kubernetes 管理员(CKA)说明
  • 附录
    • 附录说明
    • Kubernetes 中的应用故障排查
    • Kubernetes 相关资讯和情报链接
    • Docker 最佳实践
    • Kubernetes 使用技巧
    • Kubernetes 相关问题记录
    • Kubernetes 及云原生年度总结及展望
      • Kubernetes 与云原生 2017 年年终总结及 2018 年展望
      • Kubernetes 与云原生 2018 年年终总结及 2019 年展望
    • CNCF 年度报告解读
      • CNCF 2018 年年度报告解读
      • CNCF 2020 年年度报告解读
由 GitBook 提供支持
在本页
  1. 最佳实践
  2. 运维管理

Master 节点高可用

上一页运维管理下一页服务滚动升级

最后更新于3年前

作者:

经过部署Kubernetes集群章节我们已经可以顺利的部署一个集群用于开发和测试,但是要应用到生产就就不得不考虑master节点的高可用问题,因为现在我们的master节点上的几个服务kube-apiserver、kube-scheduler和kube-controller-manager都是单点的而且都位于同一个节点上,一旦master节点宕机,虽然不应答当前正在运行的应用,将导致kubernetes集群无法变更。本文将引导你创建一个高可用的master节点。

在大神gzmzj的ansible创建kubernetes集群神作中有讲到如何配置多个Master,但是在实践过程中还是遇到不少坑。需要将坑填上才能工作。 神作链接地址:。

按照神作的描述,实际上是通过keepalived + haproxy实现的,其中keepalived是提供一个VIP,通过VIP关联所有的Master节点;然后haproxy提供端口转发功能。由于VIP还是存在Master的机器上的,默认配置API Server的端口是6443,所以我们需要将另外一个端口关联到这个VIP上,一般用8443。

根据神作的实践,我发现需要在Master手工安装keepalived, haproxy。

yum install keepalived
yum install haproxy

需要将HAProxy默认的配置文件balance从source修改为roundrobin方式。haproxy的配置文件haproxy.cfg默认路径是/etc/haproxy/haproxy.cfg。另外需要手工创建/run/haproxy的目录,否则haproxy会启动失败。

注意

  • bind绑定的就是VIP对外的端口号,这里是8443。

  • balance指定的负载均衡方式是roundrobin方式,默认是source方式。在我的测试中,source方式不工作。

  • server指定的就是实际的Master节点地址以及真正工作的端口号,这里是6443。有多少台Master就写多少条记录。

# haproxy.cfg sample
global
        log /dev/log    local0
        log /dev/log    local1 notice
        chroot /var/lib/haproxy
        *stats socket /run/haproxy/admin.sock mode 660 level admin
        stats timeout 30s
        user haproxy
        group haproxy
        daemon
        nbproc 1

defaults
        log     global
        timeout connect 5000
        timeout client  50000
        timeout server  50000

listen kube-master
        **bind 0.0.0.0:8443**
        mode tcp
        option tcplog
        **balance roundrobin**
        server s1 **Master 1的IP地址**:6443  check inter 10000 fall 2 rise 2 weight 1
        server s2 **Master 2的IP地址**:6443  check inter 10000 fall 2 rise 2 weight 1

修改keepalived的配置文件,配置正确的VIP。keepalived的配置文件keepalived.conf的默认路径是/etc/keepalived/keepalived.conf

注意

  • priority决定哪个Master是主,哪个Master是次。数字大的是主,数字小的是次。数字越大优先级越高。

  • virtual_router_id决定当前VIP的路由号,实际上VIP提供了一个虚拟的路由功能,该VIP在同一个子网内必须是唯一。

  • virtual_ipaddress提供的就是VIP的地址,该地址在子网内必须是空闲未必分配的。

  • state 决定初始化时节点的状态, 建议 priority 最高的节点设置为 MASTER。

# keepalived.cfg sample

global_defs {
    router_id lb-backup
}

vrrp_instance VI-kube-master {
    state BACKUP
    **priority 110**
    dont_track_primary
    interface eth0
    **virtual_router_id 51**
    advert_int 3
    virtual_ipaddress {
        **10.86.13.36**
    }
}

配置好后,那么先启动主Master的keepalived和haproxy。

systemctl enable keepalived
systemctl start keepalived
systemctl enable haproxy
systemctl start haproxy

然后使用ip a s命令查看是否有VIP地址分配。如果看到VIP地址已经成功分配在eth0网卡上,说明keepalived启动成功。

[root@kube32 ~]# ip a s
1: lo: <LOOPBACK,UP,LOWER_UP> mtu 65536 qdisc noqueue state UNKNOWN qlen 1
    link/loopback 00:00:00:00:00:00 brd 00:00:00:00:00:00
    inet 127.0.0.1/8 scope host lo
       valid_lft forever preferred_lft forever
    inet6 ::1/128 scope host
       valid_lft forever preferred_lft forever
2: eth0: <BROADCAST,MULTICAST,UP,LOWER_UP> mtu 1500 qdisc mq state UP qlen 1000
    link/ether 00:50:56:a9:d5:be brd ff:ff:ff:ff:ff:ff
    inet 10.86.13.32/23 brd 10.86.13.255 scope global eth0
       valid_lft forever preferred_lft forever
    **inet 10.86.13.36/32 scope global eth0**
       valid_lft forever preferred_lft forever
    inet6 fe80::250:56ff:fea9:d5be/64 scope link
       valid_lft forever preferred_lft forever

更保险方法还可以通过systemctl status keepalived -l看看keepalived的状态

[root@kube32 ~]# systemctl status keepalived -l
● keepalived.service - LVS and VRRP High Availability Monitor
   Loaded: loaded (/usr/lib/systemd/system/keepalived.service; enabled; vendor preset: disabled)
   Active: active (running) since Thu 2018-02-01 10:24:51 CST; 1 months 16 days ago
 Main PID: 13448 (keepalived)
   Memory: 6.0M
   CGroup: /system.slice/keepalived.service
           ├─13448 /usr/sbin/keepalived -D
           ├─13449 /usr/sbin/keepalived -D
           └─13450 /usr/sbin/keepalived -D

Mar 20 04:51:15 kube32 Keepalived_vrrp[13450]: VRRP_Instance(VI-kube-master) Dropping received VRRP packet...
**Mar 20 04:51:18 kube32 Keepalived_vrrp[13450]: (VI-kube-master): ip address associated with VRID 51 not present in MASTER advert : 10.86.13.36
Mar 20 04:51:18 kube32 Keepalived_vrrp[13450]: bogus VRRP packet received on eth0 !!!**

然后通过systemctl status haproxy -l看haproxy的状态

[root@kube32 ~]# systemctl status haproxy -l
● haproxy.service - HAProxy Load Balancer
   Loaded: loaded (/usr/lib/systemd/system/haproxy.service; enabled; vendor preset: disabled)
   Active: active (running) since Thu 2018-02-01 10:33:22 CST; 1 months 16 days ago
 Main PID: 15116 (haproxy-systemd)
   Memory: 3.2M
   CGroup: /system.slice/haproxy.service
           ├─15116 /usr/sbin/haproxy-systemd-wrapper -f /etc/haproxy/haproxy.cfg -p /run/haproxy.pid
           ├─15117 /usr/sbin/haproxy -f /etc/haproxy/haproxy.cfg -p /run/haproxy.pid -Ds
           └─15118 /usr/sbin/haproxy -f /etc/haproxy/haproxy.cfg -p /run/haproxy.pid -Ds

这个时候通过kubectl version命令,可以获取到kubectl的服务器信息。

[root@kube32 ~]# kubectl version
**Client Version: version.Info{Major:"1", Minor:"9", GitVersion:"v1.9.1", GitCommit:"3a1c9449a956b6026f075fa3134ff92f7d55f812", GitTreeState:"clean", BuildDate:"2018-01-03T22:31:01Z", GoVersion:"go1.9.2", Compiler:"gc", Platform:"linux/amd64"}
Server Version: version.Info{Major:"1", Minor:"9", GitVersion:"v1.9.1", GitCommit:"3a1c9449a956b6026f075fa3134ff92f7d55f812", GitTreeState:"clean", BuildDate:"2018-01-03T22:18:41Z", GoVersion:"go1.9.2", Compiler:"gc", Platform:"linux/amd64"}**

这个时候说明你的keepalived和haproxy都是成功的。这个时候你可以依次将你其他Master节点的keepalived和haproxy启动。 此时,你通过ip a s命令去查看其中一台Master(非主Master)的时候,你看不到VIP,这个是正常的,因为VIP永远只在主Master节点上,只有当主Master节点挂掉后,才会切换到其他Master节点上。

[root@kube31 ~]# ip a s
1: lo: <LOOPBACK,UP,LOWER_UP> mtu 65536 qdisc noqueue state UNKNOWN qlen 1
    link/loopback 00:00:00:00:00:00 brd 00:00:00:00:00:00
    inet 127.0.0.1/8 scope host lo
       valid_lft forever preferred_lft forever
    inet6 ::1/128 scope host
       valid_lft forever preferred_lft forever
2: eth0: <BROADCAST,MULTICAST,UP,LOWER_UP> mtu 1500 qdisc mq state UP qlen 1000
    link/ether 00:50:56:a9:07:23 brd ff:ff:ff:ff:ff:ff
    inet 10.86.13.31/23 brd 10.86.13.255 scope global eth0
       valid_lft forever preferred_lft forever
    inet6 fe80::250:56ff:fea9:723/64 scope link
       valid_lft forever preferred_lft forever

在我的实践过程中,通过大神的脚本快速启动多个Master节点,会导致主Master始终获取不了VIP,当时的报错非常奇怪。后来经过我的研究发现,主Master获取VIP是需要时间的,如果多个Master同时启动,会导致冲突。这个不知道是否算是Keepalived的Bug。但是最稳妥的方式还是先启动一台主Master,等VIP确定后再启动其他Master比较靠谱。

Kubernetes通过Keepalived + Haproxy实现多个Master的高可用部署,你实际上可以采用其他方式,如外部的负载均衡方式。实际上Kubernetes的多个Master是没有主从的,都可以提供一致性服务。Keepalived + Haproxy实际上就是提供了一个简单的负载均衡方式。

mendickxiao
集群规划和基础参数设定
Master HA架构图